在自動化設備防護中,安全光柵的安裝高度直接關系到它的保護效果。設低了,防護不全;設高了,誤報頻發或影響操作。很多工程師都曾遇到這樣的困擾:“安全光柵到底要裝多高才合理?”
今天這篇文章,就來詳細講講安全光柵的感應高度設定方法,并結合不同設備場景,幫你一步一步選對、裝準、用好!
首先我們要明確一個基本概念:
安全光柵的“感應高度”,指的是從光柵最下端到最上端紅外線覆蓋的垂直距離。它是由光束數量與光束間距共同決定的,一般分為300mm、600mm、900mm、1200mm等多個常規規格。
那我們該如何設定感應高度?關鍵看以下三個核心因素:
第一,防護對象是什么
不同設備、不同操作方式,對人體部位的保護需求不同。如果是高速沖床,需防止手指伸入危險區,一般選擇感應高度300400mm、分辨率14mm的型號;如果是機械臂工作站,需要防止上半身進入,建議使用600900mm以上的感應高度。
第二,人員活動區域有多大
設備周圍如果人員經常上下移動或有站立/彎腰操作,建議光柵覆蓋范圍適當提高。例如,在立式注塑機前側區域,操作員經常需要探身檢查模具,感應高度應設定在900mm以上,才能有效防止上身誤入。
第三,現場設備尺寸與安全距離要求
光柵安裝不僅要看設備的開口大小,還要滿足國家或歐盟安全標準中提出的“最小安全距離”要求。比如,在EN ISO 13855標準中有明確公式,根據手的移動速度、設備停止時間等計算光柵與危險點之間的距離,同時也決定了感應高度不能太短,否則容易留下安全死角。
那實際安裝時怎么做更高效?
一是先確認保護區域:用卷尺測量危險區的尺寸范圍,如模具入口、傳送帶邊緣等。
二是根據人體工效學設定防護目標:常用參考是,保護手指用300400mm,保護手臂用600mm以上,保護上身則需900mm1200mm。
三是選用適配光柵型號:合理選光束間距和數量,確保實際感應高度能完全覆蓋設定區域。
四是現場安裝角度要準確:光柵應與地面垂直或與被保護平面平行,避免傾斜導致“漏光”。
最后還有一個小技巧:對于一些較長區域,可以采用兩支光柵對接安裝或使用反射鏡延長感應區域,達到更大防護覆蓋。